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政策前沿   十九大代表学习报告畅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十九大代表学习报告畅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发表于:2017-10-23 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持的七大战略之一,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重大部署。连日来,参加盛会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们,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畅谈心得体会。

  “创新是战略之举,也是强国之路。”

  “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持的七大战略之一,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重大部署。连日来,参加盛会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们,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畅谈心得体会。


  在实践中感受到创新的动力


  “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充满信心。”19日,在“党代表通道”亮相,孟祥飞代表面对中外媒体记者,信心满满地表示。孟祥飞的信心,来自自己的工作实践。作为中国超级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他说,与我国许多科技创新领域一样,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在质疑中成长,今天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与孟祥飞一样,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创新动力的代表还有很多。

  十九大代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杜玉涛说:“10年前基因科技真的只是口号,而现在基因科技已经走入寻常百姓中。”

  “五年前,全球前五的服务器企业中没有中国的,今天在全球前五的服务器企业里面有一半以上是中国的企业。”十九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表示。

  连日来,参会的2000多名十九大代表陆续前往北京展览馆观看“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模型,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强军征程扬帆远航武器装备模型……展出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让代表们对我国的自主创新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体会。

  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点赞”国家过去几年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许多代表也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表示,创新是全方位的,我们既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龙头”,奋力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也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清除障碍、破除藩篱,让创新创业的活力充分涌流。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地。十九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作为高校代表,我们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将人才汇聚的势能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动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应有力量,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孟祥飞代表带来一组数据:每年中国有近60万的研究生、博士生,还有数百万大学生,从校门走出加入到中国科研的行列。中国的创新动能正不断释放。我们要用好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撑保障,形成全社会爱惜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

  许多代表认为,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在实施人才驱动战略中,首先要打破束缚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十九大代表、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机车司机郭学飞说,只有当创新不再只是科研院所的职责,而是成为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才能释放出巨大能量。


  以创新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


  当“爆买”在境外成为热词,市场向中国制造提出了愈来愈迫切的课题:如何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如何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创新才能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十九大党代表、TCL智慧工业(惠州)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王敏表示。她以自己所在的企业为例,“研发人员就有7000多名,截止到2016年底,我们的专利申请量在国内同行企业中排第五。现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了。”

  王敏从事质量工作已经18年了,现在,她在企业主导进行检测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升级,以应对“工业4.0”的新挑战。“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正朝着创新的方向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十九大代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看来,创新需要崇尚“工匠精神”。只有鼓励更多的能工巧匠钻研创新,才能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创新要转化成老百姓享受到的“福利”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经验备受关注。来自深圳科研一线的党代表杜玉涛这几天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畅谈科技创新。

  “华大基因成立18年来,进行了很多科研方面的创新,也有了很多的成果,我们在一些世界顶级科研杂志上发表了860多篇论文。”说到这里,杜玉涛说自己要代表华大基因特别感谢深圳,“因为我们2007年来到深圳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并没有只是考虑企业对GDP的贡献,考虑企业创造了多少税收,而是让我们踏踏实实地把基础科研做好。正是有了这几年的基础科研,为华大基因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研支撑。今年7月份,华大基因上市,表现非常抢眼,这不仅体现了投资者对我们市场化的信心,更加体现了对科研技术力量的信心”。

  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杜玉涛说,这么多年来,华大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即通过科学发现带来技术突破,然后再带来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对报告里提到的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很好的印证和诠释。

  杜玉涛同时认为,推动创新需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好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杜玉涛举例说,比如手机,如果以市场为导向,有钱买高端一点的,钱少则买中低端的,这不影响到什么。但如果是一项能够控制出生缺陷的基因技术,如果完全或者仅仅以市场为导向,显然就不合适了,因为所有的市场导向都是要追求利润的,那就意味着这项技术的价格势必停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只能是一部分人能享受到这样的技术红利。

  “我们的愿景是让基因技术造福人类,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这双手’花大力气去引导和支持,让创新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成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福利’。”杜玉涛说。

  (深圳特区报北京10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