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管理办法   天津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天津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发表于:2022-09-16 关注 
天津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全市居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医疗保障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药品安全监管“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十四五”时期统计发展规划》《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天津市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署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协议。“互联网+区域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报表扬,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智慧门诊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推广案例。
  1.“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体系日臻健全
  (1)持续强化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相继出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智能医疗与健康、“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以及“互联网+”便民惠民服务等文件,明确了全市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任务要求。
  (2)持续确保高位推进。将全民健康信息化、智能健康与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纳入全市智能科技发展战略,市领导多次到医疗机构考察和体验,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表示认可,对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宗旨表示肯定。市卫生健康委成立由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智慧医疗)领导小组,实施重点工作督办制,坚持定期召开全市医疗机构“一把手”会议,推动重点任务落实。
  (3)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坚持统筹部署、中期督查、验收考核的工作推动机制。对重点任务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实施重点任务约谈和通报制度。同时,研究拟定“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制度,推进相关任务、指标高质量完成。
  2.“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快速发展
  (1)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施智慧门诊和智慧住院建设。为市民提供多渠道预约挂号、自助机服务、在线支付、信息推送等便民惠民服务,三级医院预约比例达到50%,三级医院普遍部署完成院内自助设备、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住院预缴、住院清单查询、住院检验检查信息查询、移动护理应用等服务功能。
  (2)推进互联网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印发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家庭病床”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全市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全市提供线上咨询医疗机构达33家,2020年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超过170万人次。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已建设完成,截至2020年末,互联网医院接入完成44家,“互联网+护理服务”机构与监管平台完成对接,注册医护及药师超31000人,互联网医院的咨询服务量12余万人次,复诊服务量超17万人次。
  (3)建成全市“互联网+医疗健康”统一平台。上线“健康天津”APP,实现三级医院“一键登录,统一预约”全覆盖,向群众提供提供电子健康码发放、预约挂号、医疗资源查询、家医服务预约、健康档案信息开放等便捷化服务。
  3.全民健康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1)实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规范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电子病历应用评级、医院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测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工作,印发《天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规范》并推动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升。
  (2)建设天津市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基本形成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2019年3月启动天津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已完成机柜、服务器、集中存储、交换机路由器及基础信息安全建设,具备数据存储和系统运行条件,三级医疗机构全量数据和部分新建系统已部署应用。截至2020年末完成全市42家三级医院、34家二级医院、3家公卫机构的硬件、网络部署,并开展数据采集和治理,同步实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妇幼信息、药品采购等信息汇聚。
  (3)丰富全民健康信息化业务系统应用。全市相继建成和完善传染病报病、后勤管理、爱国卫生管理、中医馆、公共卫生、家医签约、妇幼管理、免疫规划等业务系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二期、生育登记服务平台、市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急救指挥系统、传染病信息系统、疫苗追溯系统建设,形成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数字化支撑。
  4.“互联网+新型服务”应用不断涌现
  (1)构建医工联合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天津优质专科医疗资源,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优质医疗资源融合,形成医工联合、互助创新的新型科研平台,为我市医疗科研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2)全面推进新型技术应用落地。立足天津实际,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 示范项目遴选工作,推进新技术应用,培育新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互联网医疗、智慧服务、智能医院、数字抗疫、重大危险因素监测、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应用融合等方面,在全市打造、遴选和推广一批成效显著、创新引领性强、可复制推广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通过遴选、推广示范项目,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共遴选项目23项。
  5.数字抗疫务实高效
  (1)推广全市入院扫码登记系统,助力医疗机构高风险人群精准发现和分类管理能力。依托全市涉疫人员主题数据资源,组织开发入院扫码登记系统,实施全部入院人群扫码登记,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提升预警,实施就医分类管理,增强医疗机构风险防控能力。
  (2)加强发热门诊信息化建设,强化重点人群实时监测发现能力。在发热门诊个案信息采集基础上,统筹推进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门诊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天津市发热门诊电子病历模板(试行)》等文件,开发实时数据采集、监测模型,实施全市发热门诊重点指标监测和预警研判,提升医疗机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
  (3)上线“核酸检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拓展涉疫数据服务能力。结合核酸检测有关要求,及时开发全市核酸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为群众提供医疗机构核酸采样线上预约和结果查询服务。
  (4)开发“新冠肺炎患者健康随访管理系统”,完善治愈患者全周期服务管理。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确诊患者个人专属健康档案,规范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集中隔离点健康观察、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健康随访、中医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形成治愈患者全流程全周期的医疗健康管理数字化支撑。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实施健康天津行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和“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关键时期,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将着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全民健康信息化将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发挥事业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
  “十四五”期间,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将面临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我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短板更加凸显。全市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优化生育政策出台,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亟待兼顾;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迅速,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做好服务模式创新和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健康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更加优化服务体验。
  “十四五”时期,伴随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制约全民健康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标准体系建设进度滞后。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与人工智能应用、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行、线上医疗服务、全民健康信息化治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需加快探索完善。二是“信息烟囱”、“信息孤岛”现象突出。重点系统、平台存在长效资金投入保障不足、运维经费有限等问题,部分业务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没有缜密的联系和承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缺少信息互通互联,机构间的信息交换网络尚未形成,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明显。三是综合保障能力不强。在新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全市信息化建设改造需求旺盛,对照国家有关标准,全民健康信息化在系统平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应用场景宣传推广、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缺少资源、资金、政策等保障机制,对行业重点场景、单位支持效果不明显。四是全民健康信息化赋能智能社会治理效果不明显,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相关政务服务创新和公共服务数字化供给不足,尚不能满足群众普惠化和个性化需求。五是网络安全风险激增。当前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风险激增,同时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等领域对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整体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强化工作力度,提升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期间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市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应用新技术、培育新场景,全面落实健康天津行动、数字化发展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能力提升为主线,促进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型,持续推动 “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与管理,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基层医疗信息化水平,强化数据互通与应用能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健康服务人性化,健康促进精准化,行业管理精细化,以人民健康为目标,催生全民健康信息化新技术、塑造全民健康信息化新业态、培育全民健康信息化新生态、创造全民健康信息化新价值,让全民健康信息化创新引领天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1.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建设高质量业务网络基础平台,扎实推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中医、职业病、人口、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等市级业务系统建设,强化业务协同、惠民服务、统一监管。升级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
  2.优化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码规范应用,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推进“一网办”政务服务,扩大卫生健康领域政务共享服务,便捷居民信息查询服务,推进基层减负服务。
  3.强化全民健康信息化治理。全面推进信息标准规范落地,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应用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落实天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订相关基础标准。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基础支撑,搭建应用场景、总结经验理论、创新治理机制、制定政策举措,形成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场景支撑、健康服务供给、经济社会发展多方协调共洽的生态系统,打造智能社会治理示范样板。
  4.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积极先行先试,充分运用“互联网+ ”思维模式及技术优势,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坚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一体融合,优化智慧医疗服务流程,推动区域信息共享互认,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技术支撑,提升区域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推进行业各单位广泛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各级公立医院全面实现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助推智慧医院建设提质增效。规范互联网医院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助推互联网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广泛开展网上签约、预约护理、送药上门等服务,推进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群众服务感受显著改善。以老年、儿童、孕产妇、残障人士为重点,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
  5.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产业。行业各单位广泛搭建应用场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应用实效逐步提升、应用服务更加智能高效。遴选支持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智慧服务、智能化管理、智慧健康、数字健共体、医养结合、5G智能医疗、医疗人工智能、IPv6等方面开展创新应用,打造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促进智能技术与卫生健康事业融合发展。做好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建设,丰富拓展应急救治、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场景应用。积极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促进天津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健康与医疗产业升级。
  6.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化新优势。广泛开展全民健康信息化相关政策解读、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各种活动,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组建全民健康信息化专家库,持续办好智能健康与医疗高峰论坛,为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能力,强化实用型骨干技术队伍培养。注重产学研用统筹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协调机制,建好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培育满足“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严格落实网络空间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制度,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化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高质量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资源
  贯彻落实委市“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要求,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和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聚焦全市卫生健康业务网络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的目标,建设高质量全民健康信息化业务基础网络,逐步实现各类卫生健康业务系统“一网支撑”“一网覆盖”,为优质卫生服务资源共享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基础平台。建好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做好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汇聚工作,提升数据汇聚质量。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体系,推进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便民惠民、运行决策、服务监管、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

  (二)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系统建设水平
  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应用,推进业务协同,优化惠民服务,落实统一监管。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管理、疾控、妇幼保健、中医、职业病、人口、后勤(医疗废物)等市级业务系统功能,并与药品和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追溯监管系统实现对接。运用信息化手段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搭建覆盖全市各级公立卫生机构的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实现对数据、服务、业务、接口的统一管理,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远程会诊、远程超声、移动式院前协同急救等应用,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建设天津市智慧云影像平台,推进全市跨机构医学影像检查信息互联共享、检查互认。

  (三)建设智慧卫健机关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行业机关及事业单位管理运行水平,优化网络基础保障,从安防、后勤、办公、会议、节能等方面入手,将智能化管理与综合运维管理全方位整合,做好节能降碳,全方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从协同办公、后勤管理、数据分析、综合监管等方面提升行业行政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和创新信息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全方位提高管理效能。

  (四)助力融合共享便民服务
  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推动实名制就医,加强居民卫生健康身份标识与使用管理。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码规范应用,推动居民电子健康码替代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卡,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逐步实现卫生健康行业内一码通用,加强信息互通、业务通办,方便群众使用。推进“一网办”政务服务,扩大卫生健康领域政务共享服务,探索跨区域跨部门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和监管,做好相关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工作,便捷居民信息查询服务,推进基层减负服务。

  (五)实施智慧医院高质量建设工程
  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逐步提高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行业各单位广泛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各级公立医院内全面实现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打造区域“互通、互认、互信”的数字化改革样板,助推智慧医院建设提质增效。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个性化水平。建设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增强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

  (六)加强疾病流行趋势智能监测
  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加强疾病流行趋势智能监测,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规范重大疫情监测和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作业全流程,强化数据标准化和分类采集,建立健全传染病、重大健康危险因素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利用好天津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逐步实现市、区两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互通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资源调度、辅助决策等基本功能。

  (七)推动互联网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到2023年底全市互联网医院达到30家以上。推动互联网医院持续健康发展,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强化互联网医院与线下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持续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服务,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八)开展数字健共体建设
  统筹推进各有关区、有关单位共同建设数字健共体,全面推开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推广基层医疗机构“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平台应用,提升卫生健康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患者健康服务便捷化,助力智慧社区建设。

  (九)兼顾数字发展与人文关怀
  在全民健康信息化过程中,兼顾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以老年、儿童、孕产妇、残障人士为重点,在智慧医院建设、智慧服务、信息化系统使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关注重点群体特殊需求,探索保障措施,提供友善友好型服务,解决重点人员在就医诊疗、健康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智能技术方面困难,跨越数字鸿沟,积极培育智慧医疗健康新业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

  (十)持续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引领作用
  建好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卫生健康),搭建一批智能社会治理典型应用场景,出台一批卫生健康领域智能社会治理的标准、规范,努力实现健康服务人性化,让智能创新引领天津社会治理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健康管理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互联网医疗、智慧服务、智能医院、数字抗疫、重大危险因素监测、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应用融合等方面,在全市打造、遴选和推广一批成效显著、创新引领性强、可复制推广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落实激励支持政策,开展种子项目关注培养工作。全力配合5G通讯基础设施部署,做好全市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建设,鼓励行业各单位开展5G应用示范推广工作,以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中医养生保健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培育、丰富新型5G应用场景,积极复制推广相对成熟的5G应用,探索6G技术、北斗系统远景应用需求。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和基础标准,在应急救治、远程会诊、远程检查、临床辅助诊断决策、医用机器人、公共卫生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学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协会、企业等参与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制订。

  (十一)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
  落实委市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天津大学会同相关单位共同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积极探索推动政府与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共同培养人才机制,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十二)全方位实做行业网络安全监管
  以网络空间安全、数据安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业务应用安全等为重点,坚持安全与发展并举,完善行业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强行业网络安全队伍,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严格落实国家等级保护、密码测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等制度要求和技术标准,严守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互联网医疗服务产生的数据全程留痕,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和协同能力,提升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十三)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统计监测
  加强卫生健康统计监测,推进卫生健康统计改革,加强数据分析,强化部门、专业间的协同衔接,研究指标共建、数据共享、趋势共判机制,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围绕民生热点加强妇女儿童、医疗服务、健康监测统计,加大调查数据开发力度,提升调查信息参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卫生健康委、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落实本规划的各项工作,把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各区要结合自身实际,细化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规划项目审查制度,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强化规划约束力。

  (二)加强投入支持
  各区卫生健康委、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全民健康信息化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作为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强化资金投入责任,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进一步调整投入结构,探索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安排基础性建设。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全民健康信息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实,配齐配强部门及岗位人员,借助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组织资源,推动建立全方位、高层次的国内外合作机制,助力专业人员技术提升与职业成长,大力引进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升行业全民健康信息化人才整体质量,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领域国内外交流,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先进省市、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促进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围绕天津全民健康信息化中的重点工作及特色亮点,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积极宣传推广。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充分发挥评价评估和专家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确定重点任务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进行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完善规划实施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执行力。

相关附件: